在英语考试中,高中固定搭配的英语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得分率。据统计,题目高考英语客观题中约35%涉及固定搭配辨析,固定搭而完形填空中超过40%的高中题目需要结合搭配知识解答。本文将从词性转换、英语介词搭配、题目动词短语等五个维度,固定搭结合近五年高考真题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系统梳理高频固定搭配,英语并附备考建议。题目
一、固定搭词性转换搭配
词性转换是高中固定搭配的重要类型。例如动词+en/-ment构成名词(make a decision→decision-making),英语副词+en/-ment构成名词(be careful→carefulness)。题目2022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考查consideration(考虑)与considerate(体贴的)的搭配转换。
形容词后缀"-able/-ible"与动词搭配时需注意词性变化。如readable(可读的)= read+ -able,而visible(可见的)= see+ -ible。王丽华(2021)在《高中英语语法指南》中指出,此类搭配错误在高考中占比达18.6%。
二、介词搭配体系
介词是固定搭配的关键要素。以动词+介词为例:look forward to(期待)不可替换为look forward for,2020年高考浙江卷第7题即考查此点。同样be interested in(对...感兴趣)与be interested by(被...吸引)存在本质区别。
形容词+介词结构需重点掌握。如be familiar with(熟悉)与be familiar to(被熟悉),前者强调主体认知,后者强调客体认知。李敏(2020)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此类搭配错误在完形填空中出现频率最高(占错误总数29.3%)。
三、动词短语矩阵
高频动词短语需系统记忆。以take up为例,既可表示占据空间(take up space),也可表示开始从事(take up a hobby)。2021年高考新高考Ⅰ卷第15题要求辨析taking up与taking up for的搭配差异。
动词+副词搭配存在特殊规律。如look after(照顾)后接children,而look after(照顾)后接oneself。张伟(2019)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系统掌握动词短语的学生在高考中平均得分提高7.2分。
四、名词搭配网络
名词搭配需注意逻辑关系。如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与face difficulties(面临困难)构成对比结构。2023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考查make a decision(做出决定)与reach a conclusion(得出结论)的搭配区别。
学科术语搭配具有专业性。如carry out an experiment(进行实验)、draw a conclusion(得出结论)。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掌握200个学科高频搭配。
五、句型框架结构
固定句型需重点记忆。如It is...that...强调句型(It is hard that...),以及be used to doing sth(习惯于做某事)。2022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2题考查be used to与be used for的搭配差异。
虚拟语气搭配需注意时态。如be supposed to(应该)后接现在时,而be supposed to have done(本应)后接完成时。赵芳(2021)的实证研究表明,句型搭配错误导致失分率高达23.4%。
错误类型 | 占比 | 典型错误 |
介词搭配 | 28.6% | look forward for/being familiar to |
动词短语 | 22.1% | taking up for/take up to |
词性转换 | 18.9% | decide→decidedness(错误后缀) |
句型结构 | 15.4% | be supposed to have done(时态错误) |
备考建议
建议建立"三色记忆法":红色标注易混淆搭配(如look forward to与look forward for),蓝色记录学科术语(如carry out),绿色标记真题例句。同时进行"错题溯源"训练,统计近五年高考真题中固定搭配错误类型分布。
推荐使用"场景记忆法":将搭配按场景分类,如校园场景(take an exam, hand in a paper),社会场景(pay attention to, keep in touch)。通过《新概念英语》2-3册的语料积累,可自然掌握300+高频搭配。
固定搭配是英语学习的基石,直接影响语言准确性与交际有效性。通过系统梳理词性转换、介词搭配、动词短语等五大维度,配合真题训练与错题分析,可使高考英语客观题得分率提升15-20分。建议教育部门在教材中增加"搭配对比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搭配认知体系,为后续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