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人的心理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需求。以下是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一些关键应用: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景观。例如,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和空间布局,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提升景观的观赏价值。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习惯和社交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人们行为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景观。例如,通过设置合理的座椅布局和公共空间,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主要研究心理健康维护和促进的方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心理卫生原理可以帮助设计师满足人们的心理健康需求,从而设计出更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例如,通过提供宁静的休息空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升情绪。

感官刺激

景观设计中的感官刺激会激活神经系统,释放激素,如多巴胺和血清素,这些激素具有提升情绪和减轻压力的作用。光线暴露可以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自然光线可以增加血清素水平,改善整体情绪。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可以通过嗅觉系统影响情绪。例如,某些VOC具有抗焦虑和镇静作用。

色彩感

色彩能影响人们的情绪,不同色彩给人的感受不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例如,暖色调(如红色、橙色)与兴奋和能量有关,而冷色调(如蓝色、绿色)与平静和放松有关。设计师应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以提升景观的舒适度和吸引力。

空间感

空间的营造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对于空间的感受是人们的共同心理规律。设计师需要通过设计营造合理的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区分出不同功能的景观区域,并通过开敞、围合、半围合等设计手法来实现。例如,入口处一般设置在较为明显的区域,交通方便,空间形式较为开敞,易于辨认。休闲区绿化较为多样化,绿化量较大,可以隔绝外部的噪音干扰,具有较好的围合感。

比例与尺度感

重视比例的传统源于古希腊毕达哥斯拉斯派关于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适的比例和尺度可以让人感到舒适和和谐。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确保景观元素的尺寸和比例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行为习惯。

行为心理学

园林道路规划对人的行为心理有重要影响。道路应该特征明确,贯通通达,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迂回通幽的小径也必须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向人们暗示前方别有洞天。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引导游人的行为,提升景观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私密性与公共空间

人需要私密空间,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界定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通过设置冠荫树、开放草坪等设计手法,促进心理感受。例如,广场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但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心理感受。

心理审美过程

抓住人的微妙的心理审美过程,对于创造一个符合人体内在需求的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审美需求,通过设计手段提升景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需求,创造出更加宜人、舒适和和谐的景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