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景观设计步骤

滨海景观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自然驳岸 :利用自然驳岸的植物群落涵蓄水分、净化空气,形成小气候,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自然驳岸应成为滨水区域的主要空间类型。

碎石护岸:

碎石透水透气,利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且可塑造型强,能塑造出多样的造型和纹理。

路径设计

平行曲线路径:

曲线的整体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与河岸线形成协调的关系。

波动折线路径:波动折线形可使景观更具张力,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与现代感,设计时要注意节奏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波动曲线路径:力度感稍弱,但依旧具有张力。

打断路径:切割出一系列的次级空间,结合高处处理设计,效果更佳。

路径局部放大:在较长滨水路线节点处做打断,对局部路径进行放大,搭配构筑物、座椅、栏杆等形成视线开阔的独立庇护空间。

重复路径:曲线路径在节点进行分叉,形成多条路径,最终汇合聚集,可设计为植物花卉科普场所、湿地体验区等。

路径分叉成广场:分叉的空间成为可参与的滨水广场。

低于水面的广场:带给游客惊喜的设计,但需结合实际地形合理利用。

内凹空间:使水体主动与岸边对话的空间。

伸出水面的平台:使陆地主动与水体对话的空间。

贴近水面的出挑路径:可以是码头、垂钓空间或其他。

成组的临水构筑物:与平台相比,使人停留更久的空间。

完整图形叠加:强调节点空间的常用手法,可单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伸出的临水平台:除了基本景观,还可以注入更多的主题活动。

水边台阶广场:滨水高频空间,用了肯定不会错。

阶梯状绿化:软化的台阶广场,不错的折中手法。

凸出水边的绿地:常与滨水旧码头改造结合,慎用。

多层次立体平台:使滨水空间酷炫的必备把戏。

功能布局与分区

入口与广场区:入口设计要醒目、便捷,广场作为集散空间,应具有足够的面积,可设置标志性景观小品。

休闲娱乐区:根据游客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区、沙滩浴场等。

文化展示区:挖掘和展示当地海洋文化、历史文化,通过文化长廊、主题雕塑、博物馆等形式展示。

生态保护区:划定专门的生态保护区,限制游客进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植物景观:

选择适宜滨海生长的植物,如椰子树、木麻黄、海桐等,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

水体景观:

利用滨海的水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水体景观,如人工湖、喷泉、溪流等。

环境保护与利用:

保护生态系统,避免对现有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保留原生植被,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顺应自然地形:

充分利用滨海地区的地形地貌,如沙丘、礁石等,将其融入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营造出自然而独特的空间氛围。

考虑海洋气候: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海风、海浪、潮汐等因素的影响,选择耐盐碱、抗风性强的植物品种,设置防风沙设施等。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滨海景观,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同时保护和利用好滨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