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2020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介绍

中国社科院2020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介绍

一、培养目标

中国社科院(以下简称“社科院”)作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
  3.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培养模式

  1. 学科导向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坚持学科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施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术发展方向。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实习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课程学习:课程设置涵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方法论等,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

(2)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习实践: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


  1. 导师指导与学术交流相结合

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导师指导与学术交流,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提高学术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


  1. 质量监控与评价相结合

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质量监控与评价相结合,确保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过程监控:定期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论文评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严格评审,确保论文质量。

(3)学位授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授予相应的学位。

三、培养流程

  1. 入学选拔

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入学选拔采取“申请-考核”制,主要考察学生的学术背景、科研潜力和综合素质。


  1. 课程学习

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完成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等课程的学习。


  1. 课题研究

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实习实践

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需参加实习实践,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


  1. 毕业论文

在完成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实习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需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


  1. 学位授予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包括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授予相应的学位。

四、结语

中国社科院2020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学科导向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术交流相结合、质量监控与评价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在职博士研究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