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规范要求对碱活性有何限制?
机制砂,作为一种替代天然砂的新型建筑材料,因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机制砂的原料来源多样,其碱活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机制砂规范要求对碱活性有何限制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碱活性
碱活性是指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与混凝土中的骨料发生反应,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的现象。这种反应产生的膨胀力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降低其强度和耐久性。碱活性反应主要发生在含有活性氧化硅或氧化铝的骨料与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如水泥、石灰、矿渣等)之间。
二、机制砂的碱活性来源
原料来源:机制砂的原料来源广泛,包括河砂、山砂、岩石等。其中,部分岩石中含有活性氧化硅或氧化铝,这些成分在磨制过程中进入机制砂,成为碱活性骨料。
磨制工艺:在机制砂的磨制过程中,若磨制设备磨损严重,会导致部分磨损物进入机制砂中,增加其碱活性。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如水泥用量过高、砂率过低等,也会导致碱活性反应加剧。
三、机制砂规范对碱活性的限制
- 国家标准要求: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规定,机制砂的碱活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1)活性氧化硅含量不超过3%。
(2)活性氧化铝含量不超过5%。
地方标准要求:部分地方标准对机制砂的碱活性有更严格的要求,如上海市规定,机制砂的活性氧化硅含量不超过2%,活性氧化铝含量不超过4%。
工程实践要求:在实际工程中,为避免碱活性反应,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非碱活性骨料:优先选用活性氧化硅和氧化铝含量低的骨料,如河砂、山砂等。
(2)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泥用量,提高砂率。
(3)采用外加剂:使用具有抑制碱活性反应的外加剂,如抗碱剂、减水剂等。
四、碱活性检测方法
热分析-重量法(TAW):该方法通过测定骨料在高温下的质量变化,判断其碱活性。
水泥净浆法:将骨料与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观察其膨胀率,判断其碱活性。
水泥砂浆法:将骨料与水泥、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观察其膨胀率,判断其碱活性。
五、结论
机制砂的碱活性对混凝土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机制砂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控制碱活性指标。通过选用非碱活性骨料、控制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外加剂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碱活性反应,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
猜你喜欢:湿法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