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岸景观设计怎么做
驳岸景观设计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旨在实现河岸的稳定、生态和美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驳岸景观设计策略:
自然原型驳岸
适用于坡度或腹地大的河段,保持自然状态,通过种植喜水植物如柳树、水杨、白杨、芦苇和菖蒲等,利用其根系稳定堤岸,增强抗洪和护堤能力。
卵石缓坡驳岸技术
在缓坡驳岸上铺设卵石和景石,形成“蝶形”断面,有利于安全和两栖动物的出行,同时具有冬季防水功能。结合水生植物种植,凸显自然生态感。
山石驳岸
利用就地取材的乡土天然山石,不进行人工整形,顺其自然。在山石缝隙间栽植植物,点缀岸坡,展示植物与石的柔美结合。
生态袋技术
使用可循环使用的聚丙烯材料制成的生态袋,内装土后形成不同坡度的岸坡,然后在生态袋上压播、插播或喷播植物。适用于陡岸及缓坡的水边过渡带,满足结构稳定要求,同时解决河岸雨季拉坡、污染物过滤和波浪冲刷等问题。
生态化原则
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创造出具有高园林艺术欣赏价值的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自然原则
造园方式上要依地就势,追求自然体现野趣,考虑工程要求和景观生态要求,依据地形特点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整体原则
将城市景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段相互衔接呼应,注重美观,使其与周围景色相协调。
立式驳岸
适用于水面与陆地高差较大的水域,或建筑面积受限的情况,通过建造混凝土块挡坡等结构来保持稳定。
斜式驳岸
相对于立式驳岸,斜式驳岸更容易亲近水面,适合有充足空间的地方。
阶梯式驳岸
容易让人亲近水面,从安全角度理想,但容易给人以人工化感觉,且驻足地方为平面式,容易积水。
生态驳岸分类
包括自然原型驳岸和自然式驳岸,前者适用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后者适用于坡度较陡或冲蚀严重的水景段。
滨江驳岸生态化植物的应用与选择
选择植物时考虑植株特性、观赏价值、生态学特征和滨江驳岸地带环境特性,同时考虑栽培后的生长效应和对环境安全性能的影响。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与稳定
在工程设计中着重考虑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协调,选择贴近自然性质的材料,如柳树、芦苇等,利用其根系稳固路堤,并通过草皮护坡、混凝土护堤构筑物等手段防止土壤冲刷。
亲水可游
设计滨水驳岸时,通过构筑与岸堤相互协调的石塔、廊道等,使人们能够亲近水面,欣赏水景,提高滨水游憩林荫路的观赏效果。
驳岸形态设计
驳岸形态应凹凸有致,保留人工驳岸形态的同时适当还原和模仿自然水系的驳岸形态,增强景观的动势和变化性。
空间节点丰富
强调铺装纹样的多样性,丰富空间的不同功能,设置景观建筑和景观小品,使驳岸不仅是单一功能区域,而是多功能、综合性的景观节点。
这些策略可以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和条件进行灵活选择和组合,以实现生态、美观和安全的驳岸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