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国标对砂的安定性有何要求?

机制砂,作为天然砂的替代品,在现代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机制砂的质量和稳定性,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本文将围绕“机制砂国标对砂的安定性有何要求?”这一主题,详细解析国标中对砂安定性的要求。

一、什么是砂的安定性?

砂的安定性是指砂在潮湿条件下,其体积稳定性的一种指标。它反映了砂在潮湿环境下抵抗膨胀、收缩的能力。砂的安定性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安定性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避免因砂的膨胀、收缩而导致混凝土开裂、变形等问题。

二、机制砂国标对砂的安定性要求

  1. 安定性试验方法

根据《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国家标准,机制砂的安定性试验方法采用快速压筛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烘干后的砂样放入密封容器中,密封后置于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0%±5%的恒温恒湿箱中养护24小时。

(2)取出养护后的砂样,在1小时内进行快速压筛试验。

(3)计算砂样的安定性指标,即安定性系数。


  1. 安定性指标要求

根据国标要求,机制砂的安定性系数应满足以下条件:

(1)对于普通混凝土用砂,安定性系数应小于或等于2.0。

(2)对于高等级混凝土用砂,安定性系数应小于或等于1.5。

(3)对于特殊用途的砂,如泵送混凝土用砂、大体积混凝土用砂等,安定性系数应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


  1. 安定性不合格的处理

若机制砂的安定性系数超过上述要求,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分析原因,查找不合格原因,如原料质量、生产工艺、储存条件等。

(2)对不合格的机制砂进行返工处理,如筛选、烘干、添加稳定剂等。

(3)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机制砂的安定性符合国标要求。

三、影响机制砂安定性的因素

  1. 原料质量

原料质量是影响机制砂安定性的首要因素。原料中的杂质、矿物成分等都会对砂的安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原料时应严格把关,确保原料质量。


  1. 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对机制砂的安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应合理控制生产工艺参数,如破碎、筛分、烘干等环节,以保证砂的安定性。


  1. 储存条件

储存条件对机制砂的安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在储存过程中,应避免砂样受潮、受污染,确保砂的安定性。

四、总结

机制砂的安定性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国标对机制砂的安定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在生产、使用机制砂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标要求进行,确保砂的安定性符合要求。同时,还需关注影响机制砂安定性的因素,从原料、生产工艺、储存条件等方面进行控制,提高机制砂的质量。

猜你喜欢:冶炼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