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的做法
古人在称呼他人时,通常遵循一套复杂的称谓系统,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尊卑观念以及礼仪规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称做法:
尊称和敬语
对长辈或尊贵人物,常使用尊称如“子”、“夫子”、“先生”、“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以及敬语如“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对平辈或下属,也常使用敬语,如“阁下”、“足下”等,而避免直接使用“汝、尔、若、而、乃”等较为粗俗的称呼。
字和号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与名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字主要用于平辈或尊辈之间的称呼,以显示礼貌和尊敬,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等。
号,又称别号或表号,由个人自行取定,常用于自称,以显示志趣或情感,如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等。
身份和职务
在称呼他人时,会加上与对方身份或职务相关的尊称,如“臣”、“仆”、“在下”、“弟子”、“学生”等,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以显示谦虚和尊敬。
亲属关系
对亲属的称呼也极为讲究,如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内人”、“拙荆”,孩子为“小儿”、“犬子”,朋友为“敝友”等,这些称呼都体现了亲密和尊重。
年龄和性别
对年长者或长辈,常使用尊称如“老丈”、“老太太”等,对男性常使用“先生”、“公”等,对女性常使用“夫人”、“太太”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年长者和女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