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疫的做法
科学抗疫的做法包括:
勤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
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
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科学戴口罩
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戴口罩。
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少聚集
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遵守1米线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常通风
家庭人多时,房间有异味、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做好清洁消毒
日常保持房间整洁。
处理冷冻食品的炊具和台面,病人及访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消毒。
保持厕所卫生
勤清洁厕所,马桶冲水前盖盖,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地漏水弯有水。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
健康饮食,戒烟限酒。
有症状时,及时就医。
科学精准防控
根据感染人群的不同情况进行精准施治,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一人一策不惜代价进行救治。
切实加强院感防控,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管理等各项要求,加强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防护。
运用科技手段
运用科技力量提高核酸检测能力,例如使用“火眼”实验室等。
落实四方责任
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
及时有效隔离
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进行“回头看”,列出清单、建档立卡,确保应隔尽隔。
对新发现的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综合开展核酸检测、定点隔离、流调溯源。
超前准备隔离场所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超前准备充足的隔离场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这些做法有助于科学有效地应对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